特产传记
《小刘知特产》之洛阳宫灯
2019-12-28 15:35  浏览:263
 嗨,大家好啊,这里是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组委会,我是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冥王星星主小刘,关于特产,只有不知道小刘的,没有小刘不知道的。特产是某些地方特有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历史,在这里小刘给介绍一下特产的文化历史传说,这期我们的主角是洛阳宫灯。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建都洛阳,为了庆贺,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 “宫灯”之名也由此而生。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彩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

  清代,洛阳宫灯仍很盛行。洛阳老城人李文林,成为一代名师,所作宫灯,年产万余盏,远销省内外。慈禧太后途经洛阳时,赠她一对,受奖铜牌一枚,李家名声大振,终成富贾。

  40年来,洛阳宫灯大为发展,名师高徒,人才辈出。产品远销国内外。中南海的怀仁堂也挂起了洛阳宫灯。目前,洛阳宫灯品种有数百个,制作技术日臻完美。每逢元宵佳节,宫灯遍及全城,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色彩。

  洛阳挂宫灯(特别是正月十五挂宫灯)已成为风俗,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传至全国及至海外。宫灯洛阳的传统工艺品,品种繁多,达数百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清代洛阳宫灯制作名师李文林,曾被慈禧太后赐铜牌一枚,李家名声大振,终成富户。此外杜、朱、王、赵、孙等几家宫灯也很有名气。全国解放后,政府鼓励群众恢复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制品,宫灯制作有较大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庆典活动时天安门城楼上的宫灯就是由洛阳老城南关名匠所制。中南海怀仁堂也挂有洛阳宫灯。改革开放后,制作工艺和选料发生了很大变化,支撑的灯蔑、灯座用电动工具加工,灯面由红绸布替代红纸。但每逢灯节时,也有一些商户用彩纸和竹子加工成许多形态各异的灯艺品。宫灯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破蔑、制作、连接、粘贴,制作好后成圆柱形,可撑开变为圆球形。宫灯的制作地主要集中在老城东大街、南大街一带。

  关于洛阳宫灯,大家是不是了解的差不多呢?喜欢特产传说的朋友们,请多多关注支持我们,每期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特产故事。

发表评论
0评